北京中轴线文化的魅力 写在王越老师讲“中轴线上的胡同”之后
发布时间:2023-03-31 21:21:29 来源:北京日报
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作者 王晓洁

3月25日上午10点,我参加了雁翅楼上话中轴系列的第四场讲座:中轴线上的胡同,主讲老师是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——《胡同 岁月留踪》的作者王越老师。王越老师是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顾问、北京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。在90分钟的讲座中王老师准确的阐述了三个问题:


(资料图片)

一、胡同一词的定义。

二、永定门内的天坛、先农坛之间禁民居,为什么孕育了“天桥文化”?

三、前门一带“布棚子”怎么变身为富甲天下的胡同?

本篇文章不再对王老师讲的这三个重点内容做重复,而是谈谈讲座带给我和听众的后影响。

对于皇帝出行遮挡胡同的作法,找到了影像资料。

王老师在讲到前门一带的胡同时,提到一件事,每当皇帝从紫禁城出发到天坛或先农坛祭祀,去南郊涉猎,正阳门外两边的胡同都用布将胡同口挡住,胡同里外均有官兵把守,他们手握长鞭,对不服从管理者实行专政。王老师特别展示了存在日本博物馆的一幅“康熙南巡图画稿——正阳门外的胡同”。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存留的画稿,不同的是画面里面没有了手持长鞭的官兵。

康熙南巡图画稿(日本)中正阳门外的胡同

听到王老师的讲解特别是看到展示的图,我不由得惊喜万分,这正是我苦寻很久而未得的画面,当时编写《译笔 视通万里》一书时,有一段苏珊汤丽的记录: 每年两次即冬至、夏至,皇帝都要从皇宫(紫禁城)前往天坛祭天。祭天队伍,就成了北京城里一道特别的风景。千百年以来皇帝到天坛祭天的路线都一样,即:出北京内城的南大门——前门,然后沿大街一直向南。这条大街可以说是全世界路况最糟糕的大道,路面上皆是车辙轧过后留下的深沟,里面还时常积满泥沙。皇帝去天坛祭天时,平民老百姓不得随意观看。沿街的住户、店铺都要关闭门窗,临街道口要挡上蓝色的帷幕,以此来阻止那些胆大的人和外国人观看,按中国规矩,一般人不能看到皇帝的“龙颜。”

文中“临街道口要挡上蓝色的帷幕”一句是我一直想呈现给读者的情景,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配图,今天这时图总算弥补了当时的遗憾,感谢王老师能收集到如此珍贵的图。

长春堂药店的前世和今生

王老师讲到前门一带富甲天下的胡同时提到了长春堂,同时讲了北京人比较熟悉的口头语“有钱你买前门楼子去”背后的故事。对于长春堂的历史我不是很清楚,但是我听完讲座后,通过翻检文史资料和实地考察,终于把长春堂药店的历史弄清楚,并整理好笔记。

*于1795年开张营业,地点是前门外长巷下头条北口,坐西朝东。以经营人们喜欢的闻药为主。

*1888年孙三明开始经营长春堂后,潜心钻研,经过十年努力最终试制成功了一种新的闻药—避瘟散。到1933年左右,(此时掌柜已是张子余)避瘟散终于取代了日货宝丹,销售达250万盒。因生意兴隆张子余先后在鲜鱼口、东晓市和地安门开了8家商店。

*1942年,日军绑架了张子余,并烧毁了长春堂。

*解放后,长春堂药店从鲜鱼口内迁到了前门外大街路东28号,后公私合营。

*1996年在原址建成一座外观古典式的三层楼房,成为一家集批发、零售、医疗、咨询服务于一身的国有大型企业,被国家授予“中华老字号” “北京市旅游定点商店”。

*2005年为配合前门大街修缮改造工程,长春堂迁出原址。

*2008年8月7日,长春堂重新回到修葺一新的前门大街,新址为前门大街135号,营业面积200余平方米。

*现在长春堂药店在北京有多家分店。

*在长巷头条西口新建了仿旧址药店,匾额上写“长春堂制药所”,两扇门之间的墙柱上挂着新牌匾:“前门展览中心”。建筑东边的房子则挂着“长春别墅”

*长春堂的老匾额现由公司收藏。

*当日张鹏老师做的视频点击破万次,特别惊喜的是当年长春堂掌柜张子余的后人在视频号留言“谢谢你们,让我们重温历史,不忘祖辈爱国之心。”

实地踏访

听完讲座后,利用周末我有目标的去踏访了几条有历史故事、现存的胡同。我也意识到就是王老师刚提到的一些胡同不久将不复存在,在我行走中就看到铺陈市胡同的一半房屋已经被拆掉了。

听众晓鸥更是兴致勃勃,她为自己制定了网格线路,边走边拍照留资料。请看晓鸥的感言和行走记录:“王越老师今天讲胡同,俩钟头说了天桥、珠市口和前门大街,感觉写中轴游典的几位老师都太强了,肚子里都是故事和地图,随便一个话头聊起来就有说不完的话,地理上的变化,来往家族的变化,政策上的一系列变化,感觉转悠转悠家门口,就够翻一阵子书的。”

微信群里的讨论

正像晓鸥说的那样,两个小时的讲座,感到还没有听够。王老师讲座后,大家在微信群里展开一系列的探讨,有老师问“斜街和斜街上建的庙宇有什么必然的联系?”有老师问“所谓南城,它是以那条街为分界?”还有老师问“胡同命名有什么规律?”讨论热烈,有老师纷纷请求也当回主讲嘉宾以便更好的分享自己的见解。微信名为骑士的徐先生在群里发表了自己的文章“天桥市场斜街”,大家纷纷阅读并给与补充,王文生老师的发言最有代表性,我整理成文字与大家分享。

城南商场距我住的地方也就三五十米,我就是在这儿长大的,而且我家几代都居住在此地。过去,当地的人都管城南商场叫红楼商场,因为它是用红砖砌成的。商场里边的德记照相馆的邵掌柜就和我同住一栋楼,很遗憾的是老爷子上个月过世了。

红楼商场福长街头条的这一溜,有几家买卖,像卖果子的,卖炸油饼的,卖虫子药的,沈三的清真堂的后身儿的书馆儿一直比较火,因为名角儿在那儿说书,如连阔如,陈龙起马霍山。书馆儿的左侧,是露天棋茶馆儿,就是在露天下棋的地方,斜街这一侧,是鸟市儿,一般春秋的时候卖鸟儿,卖蝈蝈,卖虫儿。

市场左侧也就是这西边儿这一溜,后期就成了买卖家儿了,大部分是卖竹柳山货,如草袋子,白灰,青灰,搪炉子。我小时候(大约50年代中期),还时不常能看到有骆驼从西山往这边驮草袋子,青灰。

天元市场(大部分人叫它小市场)里比较热闹,因为好多名人都在这边,早期文武买卖都有,后期主要以文买卖为主。当时沈三的场子就在那儿,西门有大变活人。后期,主要就是书场了,有西河大鼓,竹板书,京东大鼓,评书,大概有十几个摊儿。

前天我还和几个朋友一起聊天儿时,他们问我:“您是不是一听曲牌就知道是什么曲谱?”我说:“肯定的,因为从小住的地儿,一打开窗户就能听见西河大鼓……正是耳濡目染吗。”

那些演员尽管不能叫出我们的名字,但是都认识我们这些小孩儿,所以我们就听蹭书,看变戏法儿。过去,一没有电视,二没有游戏机,就几乎天天在那个市场里边儿跑着玩儿。看那些杂七杂八的杂耍儿。好多这些演员都能叫出我小名儿,有的时候我给他们当个小跑儿,为他们买点烟什么的。

斜街中段靠南头那一溜,过去是绦带行,就是那种宽的布袋子,还有就是腿带子,不管男女都用腿带子扎腿,因为当时北京土多,容易往里灌土。这腿带子平时可防土,冬天可防冷,所以这绦带行当时在北京也是挺盛行的。

化石老师精心制作了美篇,她用视频记录下许多精彩的片段,整个美篇文字和照片几乎涵盖了所有讲座的内容,有些因故不能到现场的听众看了化石老师的美篇后,觉得有如亲临现场。

雁翅楼店的北京中轴线文化讲座已经举办了四期,线上线下的听众一致认为:每一场都像是学术研讨,都能学到很多知识。

标签: